大竹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县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日期:2021-03-16
点击数:人次

​​大竹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书面报告全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决策部署,紧扣市委“12335”总体布局[1]和县委“1245” 总体部署[2],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县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积极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举措[3],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7.3亿元、同比增长3.9%(下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5.23亿元、增长3.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8亿元、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亿元,下降2.1%;外贸进出口总额3450万美元、增长2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54元、增长6.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3元、增长8.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8.1%;成功跻身2020年中国西部百强县第46位,较2019年上升3位。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产业发展形势好转。一是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工业强县”战略深入实施,主要指标稳中有进。净增规上工业企业26户,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136亿元、增长5.5%。159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8%;完成工业投资95.6亿元、技改投资63亿元。经开区完成政府性投资2.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20亿元,新增“七通一平”[4]615亩,新建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川渝合作(达州 f 大竹)示范园区加速建设,新入驻企业21个,竣工投产13个。完成建筑业产值89亿元、增长12%。二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培育规模以上服务企业7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4家,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70.8亿元、增长2.6%。销售与备案商品房5926套、面积约48.63万平方米。蔬菜、水果和水产品批发、冷链仓储已投入运营;3个乡镇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成投入使用;商贸物流园一期正式开业、二期加快推进。新培育规上物流企业2家,签约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1个;57家企业参加第10届秦巴交易会。成功举办大竹县首届文化旅游抖音短视频大赛;发起成立了涵盖云贵川渝四地参与的“大竹海”景区联盟,共接待游客4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亿元。三是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全县种植面积达167.4万亩,粮食产量达61.3万吨,耕地保有量96118公顷,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67.5亿元、增长5.2%。生猪出栏85万头、增长35.7%。大竹白茶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新发展苎麻、糯稻、白茶、香椿四大特色产业2.5万亩。培育力度加大,培育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2个、县级5个;培育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户,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4个、家庭农场195家。

(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以“抓投资、强项目、促跨越”为抓手,积极争取资金和推动项目谋划储备、开竣工。一是投资争取落地有效。30个攻坚作战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2.2亿元;2个省重点项目、2个市重大项目、16个“四个一批”市重点项目、129个县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5.2亿元、4.13亿元、47.35亿元、57.08亿元;争取中央省预算内项目24个、上级项目资金38.98亿元、抗疫特别国债1.99亿元;发行专项债券项目8个、额度9.69亿元。二是重点项目加速推进。西渝高铁过境大竹并设站已通过可行性研究鉴修评审会,待国家发改委审批;大竹至达州新机场快速通道项目即将开工,绕城快速通道项目完成施工设计、专家评审。香港振邦电子(达州)大竹口罩生产建设、四川维奇光电(达州)大竹光学材料建设等项目竣工投产;竹凤大道、新华路西段等项目有力推进。三是项目储备成效明显。围绕国家政策投向,谋划储备中央省预算内项目共114个、总投资118.89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项目126个、总投资211.34万元。谋划并纳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60个、总投资272.8亿元;纳入国家发改委地方专项债券重点清单项目46个、债券需求163.9亿元。

(三)开放合作有效推动。一是区域合作显雏形。先后与毗邻地区签订《推动梁平大竹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推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合作协议》等政府层面合作协议3个、部门层面专项合作协议18个;形成课题调研总体报告1个、专项报告10个,梳理完成“四重清单”【即:重大政策12项、重大项目65个,重大平台15个、重大改革4项】。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挤进川渝合作发展功能平台。成宣渝、大垫高速公路纳入省交通运输厅2021年开工项目清单;川渝合作(达州 f 大竹)示范园区项目已纳入省级合作项目,并纳入达州市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2020年重大事项清单重点推进,现已完成标准化厂房第四层主体结构。二是招商引资有成效。2019 年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平台签约项目履约率100%、开工率100%、资金到位率74.8%。2020年新签约项目37个、总投资288亿元,实现到位资金178亿元,外资实际到位资金预计18.13亿元。居然之家、新希望、金达麻业等“三类500强”[5]企业落户大竹,总投资61亿元。

(四)城乡建设统筹发展。一是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县城建成区规模拓展至28.8平方公里、29.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8.1%。文化路、东湖支路、竹中路、体育大道北一段、辅北路建设全面完工;育新路、振兴路等项目加快推进;党校支路、文新南路、幸福北路正在做施工进场准备。建成县乡公路22.7公里,高标准完成国道大中修64公里,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评审验收。建成“海绵城市”3.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32.2亿元;共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个、2207户;“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及扩面增量[6]对象增至6个,建成特色小城镇1个。二是乡村建设推进有力。新改建农村公路389.5公里,实现235个行政村100%通客运;硬化村组道路201.5公里,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修建便民桥9座,乡镇危房改造817户;新、改建农村公厕33座、无害化户厕3095户。实施生活污水治理51个村,污水处理率达95%。创建乡村振兴省级先进乡镇1个、示范村5个,市级先进乡镇1个、示范村10个、美丽休闲乡村2个;创建首批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4个。脱贫成效持续巩固。全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3794万元,扶贫项目122个,完成脱贫成效巩固基础设施村道102公里、国道318线大竹段大中修16公里;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调查,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2020年脱贫标准,顺利通过省级考核评估。

(五)改革工作纵深推进。一是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巩固“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成果,划转行政审批权力事项209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达82%;新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6862户;完成“个转企”89户。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企业15家政策性停产,4家关闭退出;全县减少行政村139个,减幅37.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完成率90%以上,取消药品加成,累计让利1.34亿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报行政许可信息253件,归集社会信用信息137万条,归集新闻信息120余条;建立“红黑名单”,失信黑名单企业1家,守信红名单企业4家,失信被执行人信息904条。二是创新驱动能力持续提升。全县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25%,高新技术产品年产值突破49亿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创建省级、市级创业园区(孵化基地)3个,培育省级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2家,成功创建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三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扎实推进“一网通办”等绿色服务通道,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平均时间控制在1个工作日内,项目审批办理时限压缩至78个工作日内;全年在线平台办理备案项目62个。落实惠企利民政策,为企业减税降费5.36亿元、提供贷款24.83亿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释放“制度红利”,为东柳醪糟、玉竹麻业解决应急转贷资金2950余万元;帮助企业融资近8000万元。助力电商销售农产品,实现收入近1亿元。   

(六)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深入推进“创文”工作,集中整治环境卫生,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利森水泥、川东电缆、三鑫包装、富圣纸业4家企业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工厂;绿化饮用水源地库区3000亩、铜钵河流域沿线51公里;乡镇工矿废弃地复垦林地403.40亩。全面完成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整改工作,空气质量达标率达90.2%。建成城区雨污分流管网15公里、乡镇污水处理厂16个、配套设施设备及管网24个。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全面落实“河长制”,3库11河治理成效显著,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达98.3%。二是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东湖湿地公园二期、护城河河库连通工程扎实推进;“宜居县城”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8平方米;“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创建工作通过评定验收;白塔公园二期竣工并开放使用,东湖公园争创“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待专家评审;建成“智慧小区”“智慧景区”4家。县城增设非机动车停放框(区)600余处,规范非机动车辆停放1.8万余辆,开放地下停车位2480个。投放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80余处。

(七)民生质量得到提高。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一是民生保障提质扩面。全年民生支出39.55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2.7%,新建健身路径40条,开展“百场文化下乡”等活动204场。投入保居民就业资金1310万元,城镇累计新增就业875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减免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1.01亿元;发放稳岗补贴 875.88万元,稳定就业8411人;发放创业补贴、担保贷款共计3458万元;发放价格临时补贴4771万元。共建就业扶贫基地3个、扶贫车间35个,开发公益性岗位3099个,助力20867名农民工“家门口”就业。二是教育事业提质创绩。大竹二中搬迁、四小迁建、教师新村幼儿园建设加快推进;构建“无缝连接”资助体系,覆盖率达到100%;建立社会助学基金6个;推动工业企业与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省内外高等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合作项目10余项,交易额达2000万元;中、高考创佳绩,全县高考本科上线3042人,本科升学率48.1%,中考A 1录取比例居全市第二。三是卫生事业提质惠民。高效建成县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的P2生物安全实验室,县人民医院创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顺利通过现场评审;县中医院成功建成“三级乙等”中医院。开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试点,新建敬老院项目24个、日间照料中心64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40个。四是社会治理提质保稳。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年共侦办九类涉恶案件68件,排除涉恐隐患200余处。打击处理谣言、造谣案件10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210起,调解成功率99.77%。完成食品安全抽检935批次,合格率97.2%。受理消费者投诉案件136件,办结率100%。普法依法治理成效显著,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全力抗疫防疫,实现“三零”目标[7]。

 2020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的成绩,是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运筹帷幄的结果,是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拼搏实干、创新创造的结果。但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财税质量不高、城乡发展不均的现状,未根本扭转;交通条件不够便利、发展用水不够充足、土地指标不够宽裕、资金保障不够丰盈的要素制约,仍较为突出;效率意识不够高、奉献意识不够足、创新意识不够活、忧患意识不够强的作风短板,还客观存在。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竹的开启之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抓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至关重要。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县委“1245”总体部署,大力实施“四个工程”[8],扎实开展“九个年”活动[9],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抓好稳农业、强工业、促消费、扩内需、抓项目、重创新、畅循环、提质量,奋力加快繁荣美丽活力大竹建设。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力争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力争10.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力争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力争12%;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须着力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产业新集群。一是突出发展重点工业。坚持“工业强县”核心战略,围绕“一核两带六集群”[10]工业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一区六园”[11]建设,力争培育“小升规”企业15户以上,新签约入驻项目30个,建成投产10个。鼓励支持川环科技、东柳醪糟、玉竹麻业、天宝锦湖、维奇光电等大企业技改扩能、拓新市场、做大做强,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5亿元企业1户、超亿元企业2户。积极引导规上工业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和科研投入,力争创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支持苎麻纺织产业振兴发展,加快建设全国苎麻面料和成衣生产线基地。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实施“三产恢复提振年”活动,加快建设“5 6”现代服务业体系[12]。积极推进物流园区、川东农贸示范园、城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等服务业项目建设,力争培养规上物流企业2家;不断壮大商贸主体,新培育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家、规上服务业企业2家。大力发展电商经济、夜间经济,激发消费活力。积极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塑造竹文化IP形象,开展县城旅游品牌形象VI视觉规划设计,编制明月山旅游发展规划,启动五峰山、百岛湖、莲印山连片开发;支持渔人部落、欢喜坪、云峰茶谷等景区创国家4A级、蓝莓园创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48亿元。三是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构建现代农业“5 5 3”产业体系[13],突出抓好苎麻、香椿、糯稻、白茶、竹“五张名片”;持续推进“六化”融合,做靓特色农业品牌,围绕“川字号”打响“竹字号”。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确保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园区1个,培育认定县级园区5个。推进明月山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建设,着力打造川渝特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和“农产品加工百亿产业集群”。

(二)聚焦投资项目建设,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加速年”活动,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一是千方百计谋项目。精准研判政策投向,加强项目谋划包装,力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大楼和物资保障用房、省道404延伸线竹阳—渠县大义升级改造工程等项目,进入上级规划盘子。初步谋划全年省重点项目2个、市重大项目4个、“四个一批”市重点项目15个、县重点项目158个、政府性投资项目157个;力争储备重大项目46个,争取资金37亿元以上。二是全力以赴建项目。继续推行领导挂包重大项目制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配合做好西渝高铁过境大竹并设站前期工作,全力做好城宣渝高速、大垫高速、大竹至达州新机场快速通道建设准备工作,启动大竹县绕城快速通道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省重点项目、市重大项目、“四个一批”和县级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新开工重点项目59个、竣工投产37个以上。加快推进东湖湿地公园二期、党校支路、文新南路、幸福北路建设;完成土地滩水库大坝主体建设、东柳河城区段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全域供水、乌木滩河库联通工程、同心桥水库灌区改造工程等项目;扎实做好“引水入竹”前期工作。

(三)聚焦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生活品质新提升。坚持城乡一体化全面融入,扎实做好两个统筹,着力构建“一主三副、一带多点”[14]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一是夯实城乡发展基础。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启动G65双马互通北迁提升工程、竹凤大道北延伸段、白沙路延伸段、沙体路项目前期工作,着力构建“城市北进”道路框架。加快育新路、振兴路、城区雨污分流及支管网等项目建设;启动竹垫路、高庙路、竹庞路改造前期工作,加快建设县道观文路高明至文星段、石清路石河至清河段等改造提升工程。有序推进白沙农民集中建房、香樟林片区棚户区、云台棚户区二期等项目配套基础设施相关工作,大力推进老旧小区及东南门棚户区改造。二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加大“关注村”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持续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分片分批连片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建成“宜农化”、“宜机化”高标准农田4.3万亩;深入实施农村“三大革命”,实现“美丽大竹˙宜居乡村”达标率全覆盖,建成乡村振兴精品村10个;抓好新一轮先进乡镇和示范村培育和创建工作,力争培育省级先进乡镇1个、示范村5个。

(四)聚焦对外开放合作,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一是强化毗邻互动。深入实施“区域协同”战略,推动毗邻地区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加强川渝合作,聚力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区;围绕电子信息和大数据、智能制造、能源建材、轻纺鞋服、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推动毗邻地区建立重点产业联盟;加强明月山绿色示范带深度融合,积极推动联合建立明月山绿色发展基金,跨地区开展信贷担保业务。二是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实施“开放发展提升年”活动,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和“云洽谈”的招商力度,持续对接“三类500强”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等旗舰型企业,大力支持OPPO配套企业、香港天宝、四川瑾瑜、川环科技等在竹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链条式引进,形成产业聚合优势,深入实施“竹商回引”工程,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0亿元以上,引进“三类500强”企业3户以上。联动毗邻地区探索企业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等收益分享机制,鼓励引导川环科技、川东电缆、东柳醪糟等本地优质企业、优势资源、名优产品“走出去”,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协作,大力培育发展外向经济。

(五)聚焦改革创新发展,打造动能转换新引擎。一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竹乡英才”计划,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建立优秀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加速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工作,鼓励大型企业建设“双创”服务平台与网络,推动众创空间、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孵化载体提档升级;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力争升级创新创业平台1个以上,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户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30户以上。加快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15]、县域经济综合改革,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推进县属企业转型发展,加快公司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规范农村“三资”管理。三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行动,大力推行“互联网 政务服务”,深入推进“一网通办”等绿色服务通道。坚持县级领导定期园区现场办公和挂包重点工业企业制度。深化“政银企”对接,搭建好金融服务平台,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类资金短缺难题。

(六)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发展新要素。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绿化大竹”行动和“五治”工程。一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大力推进塑料污染环境治理工作;抓好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工作;加强水污染防治,强化东柳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加快推进28个乡镇分类、收储、转运设施设备建设,实现全县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综合利用。加强对乌木水库、龙潭水库等城镇重点饮用水源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保护,确保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面达标。二是推进低碳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持续推广秸秆综合利用“五化”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推广绿色产品、推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出行,促进全民共建共享绿色时代。加快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协同推进跨省界、市界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及修复,统筹推进明月山、铜锣山、华蓥山等生态廊道建设。

(七)聚焦社会事业建设,展现民生保障新特色。一是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和优化农民工保障体系,完善全县36.5万农民工数据库,打造石河、庙坝农民工服务中心县级示范点。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4000人以上,实现新增城镇就业53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持续巩固参保续保,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参保率达98%以上,全覆盖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政策。继续实施“八大社会救助制度”[16],扎实抓好社会救助工作。加强退役军人保障工作,强化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建设荣誉军人休养院。二是改善医疗服务条件。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白塔院区建设,加快大竹中医院治未病大楼、县妇计中心二期建设,推进周家、石河等乡镇中心卫生院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川北医学院大竹附属医院、县中医院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合作办医;探索开展毗邻地区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医保跨省异地直接结算、医护人员执业注册一体化、双向转诊合作。三是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大竹二中搬迁、四小迁建和教师新村幼儿园新建项目建设,整合优化城乡教育资源;推动大竹中学建成“四川省一流、全国知名”现代化中学;加强跨区域教育教学交流合作,积极吸引川渝高校、重点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来竹建立分校、教学点及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四是建设平安法治大竹。进一步加强疫情常态化防控和基层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能力。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着力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对食品、药品和价格的监管,让人民群众安心、放心。全面开展市域社会治理联动联管,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大竹、法治大竹、善治大竹。 

 

名词解释和说明

1.“12335”总体布局:“1”即聚焦“同步全面小康和全面现代化”总体目标;“2”即突出建成“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两个定位;“3”即坚持“加快发展、负重转型、追赶进位”工作取向;“3”即实施“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开放合作”三大战略;“5”即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五大新格局。

2.“1245”总体部署:“1”即聚焦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2”即突出建成川东北渝东北产业集聚新高地和开放合作新高地“两个定位”;“4”即实施城市北进、产业强县、乡村振兴、区域协同“四大战略”;“5”即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川渝合作先行示范区、现代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五大示范区建设”。

3.“六稳”“六保”举措:“六稳”工作,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和稳预期;“六保”任务,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4.七通一平:“七通”即通水、通电、通路、通邮、通讯、通暖气、通燃气;“一平”即平整土地。

5.“三类500强”企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民营500强企业。

6.“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及扩面增量:省委省政府自2012年启动“百镇建设行动”,共覆盖试点镇300个、拟扩面增量试点镇300个;培育创建“小而美”、“特而优”的特色镇,全面推动并引领四川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促进四川省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

7.“三零”目标:确诊病例“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境外病例“零输入”。

8.四大工程:产业提档、城市提质、交通提速、开放提势。

9.“九个年”活动:工业发展突破年、三产恢复提振年、文旅融合攻坚年、城市发展拓展年、项目建设加速年、乡村振兴推进年、开放发展提升年、环境质量巩固年、民生改善实效年。

10.一核两带六集群:“一核”即省级大竹经开区;“两带”即“融入重庆经济带”、“临空港高铁经济带”;“六集群”即电子信息和大数据、智能制造(汽摩配)、新材料(苎麻)、农产品加工、能源建材、轻纺鞋服“六大产业集群”。

11.一区六园:“一区”即省级经济开发区;“六园”即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园、中国苎麻纺织产业园、石河建材园、月华食品园、庙坝小微产业园。

12.“5 6”现代服务业体系:商业贸易、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和数据服务、金融服务、文体旅游5大支柱型服务业,人力资源与教育培训、商务会展、竹城美食、医疗康养、家庭社区、绿色交通6大成长型服务业。

13.现代农业“5 5 3”产业体系:苎麻、香椿、糯稻、白茶、竹5大特色产业;粮油、畜禽、蔬菜、水果、水产5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产业链。

14.一主三副、一带多点:“一主”即主城区;“三副”即建设周家镇、石河镇、庙坝镇三大县域副中心;“一带”即毗邻协同发展示范带。“多点”即在各乡镇建设一批示范小城镇。

15.“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16.八大社会救助制度:即惠民帮扶制制度、贫困救助热线制度、白血病专项救助制度、尿毒症患者专项救助制度、火灾专项救助制度、精神障碍患者专项救助制度、高龄老人长寿补助制度和因灾死亡人员人道救助制度。

17.三讲三有:“三讲”即讲政治、讲格局、讲作风;“三有”即有激情、有能力、有担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