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大竹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计划草案,请予审查。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反复袭扰、极端高温限电、城区饮水保供多重挑战和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决策部署,坚定落实县委“1245”总体部署〔1〕,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奋力攻坚克难,扎实做好“六稳”“六保”〔2〕工作,扎实抓好“七件关键大事”〔3〕,强力推进“七大攻坚行动”〔4〕,全力以赴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县第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8亿元,同比增长(下同)2.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9.9亿元,增长1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亿元,增长2.7%;农村、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3783元、42821元,增长6.9%、5.2%;综合实力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第34位。
(一)多措并举稳住经济增长,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经济大盘稳中加固。坚定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系列稳经济增长政策措施,制定出台《稳住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十条措施》,打出了政策“组合拳”,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对批发和零售业等7个行业进行了退税,累计向纳税人释放减税降费政策红利3.6亿元。兑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中的水、电、气等要素保障,供水惠及企业(个体)148户,供电惠及企业(个体)733户,供气惠及企业(个体)25户,减免违约金共计50余万元。市场活力不断迸发。向餐饮、住宿、建材等领域发放消费券超过10万余张,消费券核销率72%,带动消费2000余万元。开展“如意爱车 f 伴你随行”汽车促销活动,鼓励大众汽车消费,拉动消费近1600万元。
(二)持之以恒推动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稳健运行。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73.1亿元、增长4.5%,全年粮食播面172万亩,产量达61万吨。畜禽生产有序推进,出栏生猪82万头,年末存栏生猪50万头。新发展糯稻2万亩、白茶0.2万亩、苎麻0.88万亩,完成香椿品种改良1万亩。整治撂荒耕地3.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6万亩。强化智慧农业延链,建成数字农业平台16个。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4个,其中省五星级园区1个,市级园区6个,县级园区17个,总产值44.1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制种大县,团坝镇喜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百岛湖小龙虾入选国家种业阵型发展名录,“大竹白茶”成为四川最具影响力的茶叶品牌并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糯稻(醪糟)发展成效获省政府主要领导重要批示,成功承办全省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暨乡村产业发展培训会。现代工业持续发展。规上工业企业在全市率先突破20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87.8亿元,完成工业投资113.3亿元,技改投资56亿元。鑫特鞋业、云隽电子等12户企业升规入统。全县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3户,超5亿元企业达25户,超亿元企业达61户。跻身全省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成功承办全市工业园区建设流动现场会,经开区成功创建四川省第三批院士(专家)产业园、四川省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积极引导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组织川环科技、东柳醪糟2家企业申报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东柳醪糟上市培育进展顺利,天宝锦湖上市总体规划正在评估。新开工四川英诺维(达州)大竹真空玻璃生产等制造业项目41个,总投资194.2亿元,竣工东莞拓弘(达州)大竹精密摄像头和安防镜头部件注塑生产等项目21个,完成投资54.2亿元。现代服务业恢复发展。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92.4亿元,增长2.4%;外贸进出口总额达8150万美元、增长27.3%。新培育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6户、限额以上商贸企业39户。建筑业总产值104.88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40万平方米,完成房地产投资45亿元。组织参加“第五届进博会”“2022川货电商节”“首届明月山生态旅游节”等活动,成交额达3000余万元。全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项目落户大竹,成功创建四川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渔人部落创AAAA级旅游景区通过省级专家评审,月华镇入选全国非遗旅游小镇。数字经济全面推进。全县累计建成5G基站868个,大竹+华为智慧城市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指挥中心建成启用。东柳醪糟、百岛湖水产等5家企业建成智能管理、质量追溯等信息化体系。
(三)加力加压狠抓项目投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项目投资有力拉动。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编报2023年县重点项目249个,总投资797.63亿元;谋划地方债券项目106个,资金需求161.83亿元;编报2023年政府性投资项目共269个,总投资342.59亿元。纳入国家重大项目库储备项目1615个,总投资8034亿元;纳入“三库一表”储备项目1928个,总投资9914亿元。跻身2023年省重点项目6个、市重大项目29个。审批效率全力提升。切实推进全过程效率革命,贯彻落实项目审批分段召集制度,主动服务容缺预审,限时办结快审快批,办结时间再压缩20%以上。项目资金有效争取。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4.5亿元、转移支付资金43.8亿元、债券22.4亿元,有效保障我县重大项目资金需求。6个省重点项目、17个市重大项目、213个县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14.24亿元、78.19亿元、114.94亿元。引水入竹、北城医养基地、北湖酒店开工建设,“七件关键大事”完成投资1.62亿元。达州至金垭机场快速通道、大竹县绕城快速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四)坚定不移抢抓发展机遇,开放合作纵深推进。全面融入“双圈”建设。持续推进大竹-成华区平台建设,大竹(成都)总部经济产业园在蓉挂牌成立。高水平主办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党政联席会第四次会议,举行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徽标Logo首发仪式,签订《共建明月山粮油(糯稻)产业园战略合作协议》,获得川渝两省市发改委及达州市委领导充分肯定。西达渝高铁(达州段)开工建设,大垫高速纳入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川渝合作(达州 f 大竹)示范园区二期项目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竣工,云隽电子、点漫玩具、安凯磁业等10余家企业入驻投产。持续深化跨区域政务服务通办体系,清理公告县级“川渝通办”能办事项208项、大竹县—成华区政务服务通办事项67项,积极开展“川渝通办”示范专窗创建活动,“川渝通办”做法荣获全省“十大优秀案例”表彰。全县共办理“川渝通办”事项1.8万余件,审批时限同比提升11.28%。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推动驻点招商改革,新签约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63个,“世界500强”太平洋集团川商总部、康浩新能源动力电池等优质项目落户大竹。
(五)坚持不懈推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成效显著。创新发展不断加强。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3.7亿元,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户、达27户,全县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82.9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推动天宝锦湖等企业达成技术交易合同30余项、获得市级科技成果4项、合同登记金额达5000余万元。共建成省、市级科研平台11家,其中: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重点实验室3家,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家。开展重大关键性技术研究21项,成功研发高铁、汽摩、手机等配套产业创新产品38个,创新技术12项。重点改革强力推进。积极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认领配置“一件事一次办”事项63项;设置“综合咨询”“投资建设”等主题式无差别综窗5个,对需要专网支撑的6类政务服务事项设置分领域综合窗口56个。开展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重组,将原8家国有粮食企业吸收式合并重组为2家。“交房即交证”成功试点。深入推进预算一体化改革,268个预算单位全面上线运行,财政电子化支付全部开通,真正实现国库支付电子化,资金支付时间平均节约80%以上。着力构建新型财政票据管理体系,全县54家公立医疗机构和294家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完成电子票据改革,票据电子化达100%,开启了全新的“数据跑路”服务管理模式。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健全,归集信用信息数据184万余条,实施“互联网信用监管”,规范和健全了失信行为认定、记录、归集、共享、公开、惩戒和信用修复等机制。
(六)高质高效统筹城乡发展,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城市建设高质推进。县城建成区规模拓展至31.5平方公里、3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7.3%。高质量形成“三区三线”〔5〕划定成果,新增城镇空间5532亩。新政务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北城干道全面整治提升,北部新城风貌初显;竹凤大道建成通车,城区雨污分流建设项目全面完工;育新路、文新南路、东湖湿地公园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竹城新颜加速蝶变。生态底板夯实筑牢。聚力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达标336天,达标率92.1%、同比提升3.1%。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31个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深入推进河湖综合治理,谋划川渝跨界流域(铜钵河大竹段)系统治理项目,持续推动东柳河流域生态修复(一期)项目实施,6个国、省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牛角滩国考断面水质改善经验成为全省正面宣传典型,平滩河成功创建四川省“美丽河湖”。环境风险安全可控,未发生突发环境应急事件,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2.1%,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4.4%,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良好。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部署,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委员会,印发任务分工方案,推动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落实见效。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为5179户易地搬迁户发放不动产权证,安排后续扶持资金526万元,新建白茶加工致富车间1个。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扶持力度,向17个重点帮扶村安排项目18个,投入资金2086.8万元,新建村内道路41.3公里、加宽村内道路5.6公里、安装道路护栏2公里。组织参加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艺术周”会展,全力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工作有序推进,积极谋划全国生态园林县城创建工作。石河镇成功入选四川首批“省级百强中心镇”,积极推进庙坝镇创建“省级百强中心镇”工作。
(七)凝心聚力改善民生福祉,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民生资金有力保障。全年实现民生支出40亿元以上,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0%。拨付30件民生实事资金6.73亿元,占预算安排的99.7%。全年发放五保供养、低保、优抚等民生资金4.01亿元。扎实推进住房保障,下达老旧小区改造资金5492万元、农村危旧房改造资金355万元。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办学条件持续提升,教师新村幼儿园主体完工,县教育园区完成场平,四小迁建加快推进。全力实施教育惠民,发放资助资金4500余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达9万多人次。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县享受营养餐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达5.9万余名。严格落实“雨露计划”政策,补助符合政策学生1963人,发放补助资金294.45万元。县人民医院跻身首批国家“千县工程”〔6〕,县中医院获批建设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四川省区域中医康复次中心,县妇计中心新院区投入运行;通过国家卫生县病媒生物防制复审。持续扩大社保参保面,实现应保尽保,企业职工在职参保7.45万人。就业创业积极充分。重抓就业创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下达就业资金6209万元,保障创业贷款2780万元,有效保障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365人,新增城镇就业589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扎实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开展各类招聘会26场,参加企业387家,提供岗位7934个,达成就业意向22574人。
(八)千方百计筑牢安全防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疫情防控常态精准。贯彻落实疫情防控政策,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沉着应对邻水“509”、达州“901”“902”疫情,迅速处置“515”本土输入疫情。配备集中隔离点位25个,单日核酸检测能力提升至91.5万份,疫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累计全员核酸检测17轮,检测943.3万人次,印发了《大竹县应对极端条件下的新冠肺炎疫情生活物资保障应急处置总体预案》,疫情期间生活物资保障到位,价格运行平稳,累计为14个乡镇、10个隔离点、11个部门配送价值80余万元生活物资,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安全风险有效防控。社会治理持续保稳,破获刑事案件452件,查处行政案件1573件,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开展,电诈治理、艾滋病防治取得实效,外流贩毒人数实现“七连降”,禁毒成效在全市经验交流,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全年完成食品安全抽检任务1056批次,查获食品安全领域案件170余件。安全生产、防汛减灾、森林防灭火、消防安全工作持续加强,《大竹县煤炭矿区总体规划》获省发改委批复,完成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经营性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取得实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纵深推进,安全形势稳定向好。
一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决策部署,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各项指标稳步回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优,主导产业的大企业、大项目支撑性不强;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减税降费与缓税退税叠加,收入质量有待提升;水资源制约还比较明显,安全环保基础仍较薄弱,生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一定正视差距、直面问题,拿出实招、逐项破解,以实绩实效回应百万竹乡人民的期待与厚望!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县第十四届党代会第三次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重执行、创一流”工作取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1245”总体部署,扎实推进“五大提升计划”,统筹推进“7+5”重大部署〔7〕,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奋力进军中国西部百强县第一方阵,勇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排头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竹新征程,加快建设繁荣美丽活力大竹。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力争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力争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力争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力争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力争7.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力争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一致;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围绕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们将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统筹开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精准有效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强化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着力抓好八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坚持转型发展、三产融合,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全力推进工业高质高效。聚焦重大产业项目,加大项目跟踪对接服务和资源要素保障,推动天宝锦湖二期加快建设,鹤明宏华二期、腾达丰华新型环保建材生产线等项目开工建设,制造业招商引资项目加快落地。积极推动经开区申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绿色示范园区、省级外贸转型基地、“5+1”特色产业园区。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全力支持川环二期满产达产,大力实施企业上市挂牌三年行动,确保工业投资增长5%、技改投资增长4%,实现工业总产值420亿元以上。经开区新改建道路3公里,完成土地储备300亩,新建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新签约项目20个、建成投产10个,争创全省“5+1”特色产业园区。
全面增强服务业竞争力。加快实施全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项目和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推进“5+6”现代服务业〔8〕体系建设。竣工投用川东农贸示范园二期,打造川东一流的家居建材市场和物流集散中心。大力开展现代服务业产业链招商活动,大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入驻建设夜市精品一条街、网红打卡街、婚宴庆典一条街等,精心打造一批标志性商业综合体和特色商业街区。加大国有平台公司培育力度,发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商贸服务业龙头企业,形成新的增长极。持续举办消费券、美食购物节、汽车促销等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有力刺激消费市场,推动服务业经济加速回升。
全速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扩大“5+N”特色产业〔9〕知名度和影响力,擦亮大竹农业产业“金字招牌”。全力推动大竹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创1-2个市级园区;培育认定2个县级园区;积极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抓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动态管控撂荒耕地,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2万吨以上。有序培育规模化养殖场,加强动物疫病防治,确保出栏生猪82万头以上。推动机电提灌站建设,研制推广丘区农机设备,推进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大力发展水稻、水产种业,做好全县大春、小春生产,集中推广示范新品种、新模式和轻简化栽培技术,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二)坚持大抓项目、精准投资,加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后劲
狠抓重点项目投资。精准研判政策投向,加强项目谋划包装。开工建设G210大竹县石河(达川界)至月华段改建工程、川渝(大竹)货运物流基地建设项目等项目80个以上,加快推进引水入竹(全域供水)、县教育园区等项目100个以上,竣工投用大竹县中医院“治未病”综合大楼建设项目、大竹石河粮食储备库等项目50个以上。及时对接产业政策及中央预算内资金投向,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全力争取上级资金。
推动基建超前发力。加快建设川东北渝东北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构建“四铁四高速七干线”综合交通体系,大力实施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加快推进大竹至金垭机场快速通道、绕城快速通道、包茂高速达渝段大竹双马互通迁建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强化客货运市场管理,持续深入开展交通运输行业超限超载治理、运输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柳城河防洪治理工程、陈家沟水土保持项目开工建设;御临河防洪治理工程、龙潭水库渠系配套建设工程、同心桥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前期工作。
(三)坚持强城带乡、做强县域,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畅通城市“内循环”,加快推进高速路南出口至绕城路连接线、文新南路、党校支路、白塔路等市政道路建设,建成育新路、振兴路,不断优化交通指挥体系,科学调配公共交通能力,让竹城人民出行更加便捷。擦亮竹城“新名片”,以城市北进为统揽,加快建设北城医养基地、北湖酒店,带动人口北聚,释放北城活力。强化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完成新华路西段道路绿化项目,提速东湖湿地公园二期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打造一批小微公园、街头小品,让竹城“景更美、颜更靓”。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继续落实“四个不摘”〔10〕要求,坚持“五级书记”抓有效衔接,健全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机制。通过扶贫车间、龙头企业、公益岗位等渠道,重点帮助脱贫户、监测户就近就地就业;加大农业农村创新创业优惠政策,鼓励能力强、有创业意愿的脱贫人口创业增收;突出抓好消费扶贫帮扶工作,让服务变劳务,收成变收入,实现稳定增收。加大统筹力度,重点支持1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65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将全县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优先支持安置区配套设施、迁出区基础设施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建设。利用农业企业、产业基地和专业合作社等的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农业或务工。
(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协作,着力提升区域竞争优势
聚集市场主体深化改革。落实川渝毗邻地区重点区域和“两项改革”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构建联系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落实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聚集民间投资难点堵点问题,落实好中小微企业纾困和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开展营商环境评价,深化投资审批“一网通办”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开展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试点。继续深化医药卫生、农业农村等领域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政务诚信、社会组织诚信、个人诚信、电商诚信“四大诚信体系”建设,遵循法治轨道,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持续推动对外开放合作。提速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扎实推动大竹-成华合作事项落地落实。协同推进区域合作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年度重点任务圆满完成。加强跨区域项目跟踪督导、协调服务,争取更多项目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坚持招商强助力,创新“1135”招商机制,亮出月度考核“指挥棒”,强化“主动招商”“延链招商”“以商招商”,组团参加“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西洽会”,主动承接珠三角、长三角和成渝地区产业转移,确保引进企业20户、到位资金130亿元以上。
(五)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全面塑造发展优势动能
壮大科技创新体系。加速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户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50户以上。聚焦高端人才团队建设。鼓励企业引进尖端科技人才,打造领军型创新人才团队,引领产业发展。以“项目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引进培育取得先进创新成果、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广阔的创新创业团队,积极申报各类人才项目。
增强科创驱动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之间良性互动机制的纽带,将创新载体优势转化为引才育才的资源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努力构建科技成果信息平台,推进达成成果转化合作意向。加大对智能装备制造、医疗卫生、农作物品种选育等方面的成果转化扶持力度,促使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助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实施。引导规上工业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东柳醪糟、川环科技创建“智慧工厂”“智慧车间”,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六)坚持生态优先、强化治理,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争创生态文明示范县。对标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目标,针对水环境质量、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薄弱环节,开展河流综合治理和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和规范化建设,全面补缺补差。加强与省市部门对接协调,邀请专家全方位指导,力争2023年建成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进一步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培育发展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促进县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实施“控煤、减排、压尘、控秸、治车”措施,抓实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做好污染天气应对,确保空气质量达标率稳定在90%以上。严格落实“河长制”,做好饮用水源地监管,确保全县饮用水安全,强化东柳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健全跨界流域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推动川渝跨界流域(铜钵河大竹段)系统治理项目实施,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力争国省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100%达标。推动石桥铺、清河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提质扩能建设、东柳河辖区污水管网新(改)建及乡镇污水设施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智慧监管平台建设等项目力争2023年年底全部完工。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区建设,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加大“无废城市”〔11〕建设力度,加强工业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七)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本,不断提升群众幸福质感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政策宣传,落实助企纾困具体措施,抓好重点人员就业创业,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持续加强社会救助政策和工作宣传,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政策兜底功能,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政策。依托省级“天府救助通”智慧救助平台和达州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数据汇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认真开展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分别落实低收入人口分类分层次救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有效推进参保扩面,切实提升社保经办服务质效。
夯实优质教育支撑。继续推动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对小规模学校及空壳学校进行撤销或转变,加快大竹二中、第四小学迁建力度,加大第十一小学幼儿园、第十二小学幼儿园、第五中学、特殊学校等项目的建设力度,积极推动第六小学等学校的改扩建工作。建强教育联盟,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提升优质教育覆盖面,创建四川省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1所。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启动两所普通高中创省二级示范高中,支持大竹中学创建100所四川省引领性示范高中,大力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加强“三教”改革、校企“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提升健康服务水平。打造优质医疗服务品牌,巩固提升人民医院“三甲”、中医院“三乙”、妇计中心“二甲”创建成果,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大竹县名中医团队”培育项目,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深入推进健康大竹建设,完善生育支持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扎实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健康生活方式进家庭。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创建成果。
(八)坚持防范风险、筑牢底线,全力推动平安大竹建设
全力确保社会安全。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发挥地方储备粮调节供应、稳定市场的作用,合理确定储备粮规模,建立粮食吞吐调节机制,提高储备粮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储备粮市场调控和应急作用。守住社会安全底线,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扎实开展禁毒工作,确保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
全面防范重大风险。全力防范化解社会稳定风险,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争创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守住安全生产底线,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聚焦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城镇燃气、自建房、消防、危险化学品、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强化全议程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坚决守住自然灾害安全底线,强化轮险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坚决守住疫情防控底线,抓好疫情精准防控,防范疫情传播风险,确保竹乡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各位代表,实现2023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意义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虚心听取各位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建议,坚定信心、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勇往直前,奋力进军中国西部百强县第一方阵,勇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排头兵,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竹新征程、加快建成繁荣美丽活力大竹而不懈奋斗!
注释和名词解释
1.“1245”总体部署:“1”即聚焦“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2”即突出建成“川东北渝东北产业集聚新高地和开放合作新高地”两个定位;“4”即实施“产业强县、城市北进、乡村振兴、区域协同”四大战略;“5”即打造“新型城镇化、川渝合作先行、现代产业集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五大示范区。
2.“六稳”“六保”:“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3.“七件关键大事”:一是西达渝高铁;二是引水入竹;三是北湖酒店;四是北城医养基地;五是达州—大竹快速通道;六是绕城快速通道;七是东柳河流域治理。
4.“七大攻坚行动”:产业壮大攻坚行动、城市提质攻坚行动、乡村振兴攻坚行动、区域协同攻坚行动、改革创新攻坚行动、环境治理攻坚行动、民生改善攻坚行动。
5.三区三线:“三区”是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三线”分别对应在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6.千县工程:我国医疗领域的一项重大国策,旨在以县级医院为重点,建设完善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基础。
7.“五大提升计划”、“7+5”重大部署:“五大提升计划”即经济质效提升计划、工业能级提升计划、项目效率提升计划、城市基础提升计划、乡村振兴提升计划;“7+5”重大部署:“7”即“七件关键大事”,西达渝高铁、引水入竹、北湖酒店、北城医养基地、达州—大竹快速通道、绕城快速通道、东柳河流域治理;“5”即“五项重点工程”,大垫高速、城宣渝高速、土地滩水库、双马互通迁建、河库连通工程。
8.“5+6”现代服务业:“5”即商业贸易、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和数据服务、金融服务、文体旅游五大支柱型服务业。“6”即人力资源与教育培训、商务会展、竹城美食、医疗康养、家庭社区、绿色交通六大成长型服务业。
9.“5+N”特色产业:打造竹、苎麻、糯稻、香椿、白茶“五张名片”和小龙虾、金槐等特色产业。
10.“四个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11.“无废城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